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 宁都主官开会提出这些要求

5月31日,赣州市宁都县召开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全力以赴抓好创建工作。对于宁都而言,为何要做这项工作?当地主官有怎样的要求和部署?


(资料图片)

要求各乡镇党委书记做到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5月31日,宁都县召开了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进一步动员全县上下坚定信心、担当作为、合力攻坚,全力以赴抓好创建工作。县委副书记、县长何国杰说,要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做好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各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按照“一统五提”工作路径,充分发挥宁都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坚决扛起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政治责任,统筹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四好农村路”建设、油菜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全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样板之地。

做好示范创建各项工作,重点是强化举措,关键是狠抓落实。何国杰称,县四套班子领导要带头示范,发挥自身优势,下沉乡镇多指导、多帮扶。各乡镇党委书记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善于学会统筹谋划工作,科学统筹巩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为全县成功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作出应有贡献。

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离不开农业产业的支撑。初夏时节,走进宁都县石上镇蔬菜基地,一排排高标准设施蔬菜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夺目。在基地的一角,数十位工人正有条不紊分拣、打包,搬运蔬菜上车。餐饮行业复苏,宁都蔬菜跟着受益。宁都县蔬菜产业已逐渐成长为一个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富民产业。截至2022年底,宁都全县共建成设施蔬菜基地240个,面积5.7万亩,总产量超28万吨,总产值17亿元。基地覆盖全县24个乡镇,形成了“一园一带一区”重点产业布局,参与种植户4350余户,户均年纯收入15万元左右。

蔬菜产业是宁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2018年,宁都县开始全县“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搭建大棚、统一设施配套、统一政策扶持、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实行分户经营”,以全新发展模式,推动蔬菜产业发展,许多农民的生活从那时迎来转变,搭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不难看出,正是有了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宁都才更有底气做好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工作。

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何国杰说,要用情用力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做到防贫监测要到位、“生活、医疗、教育、住房保障”要到位、“三业”帮扶要到位,持续做好巩固文章,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要用力抓“四好”,今年宁都要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县上下要围绕这一工作目标,按照相关要求,围绕建好、管好、养好、运营好的“四好”要求,总结去年经验教训,早谋划、早启动、早建设、早竣工。

近年来,宁都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不断为村民拓宽增收致富路,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实保障。在固厚乡明坑村油桃种植基地,一棵棵油桃树枝繁叶茂,色泽鲜亮的油桃挂满枝头。种植户刘文荣说,他是村里第一批试种油桃的人,共种植油桃树1100多株。今年是油桃园种植第四年,去年开始挂果,今年油桃产量较高,预计年收入可达五六万元。目前,油桃产业已经成为他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小油桃折射出乡村大发展。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明坑村坚持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村制宜。除种植油桃外,目前全村还存栏黄鸡95000羽,种植脐橙710亩,种植辣椒260亩等,实现了一年四季有花有果,有产有销,助推特色农业变身富民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新动力,助力乡村踏上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让农民生活更有奔头。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如今,宁都县正大力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行动,探索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新路径,坚持做好“旅游+”文章,走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之路。推进农旅融合,举办蔬菜采摘节、黄桃节、油菜花节等,探索实施现代农业发展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振兴模式。

领导干部要积极有为 把职业当事业、把岗位当战位

既然有部署,领导干部就得有责任担当。何国杰说,全力推进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各项工作,就得自觉把职业当事业、把岗位当战位,以积极有为、主动担当的姿态,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扛起自己该扛的责,不断在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四好农村路”建设和油菜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中创造新业绩、展现新作为。要加压奋进,做到自我加压、自提标准,变“下限”为“上限”,变“过得去”为“过得硬”,以扎扎实实的成效,不负组织信任、不负群众期盼。

另外,何国杰还要求领导干部要敢闯敢试,从各地发展中看清普遍规律,开创宁都发展的特色路径,勇争一流,用工作中的更多“第一”、加快发展中的更多“领先”,让“宁都是个好地方”叫得响、传得广、留得久。从一些实际工作中我们或许能感受到宁都特色的发展路径:宁都县转变用地理念,采取试点推进、以点带面的方式,盘活利用荒地、荒滩等“四荒地”,探索走出蔬菜大棚“上山”的发展新模式,化解蔬菜产业与粮食生产争地矛盾,实现蔬菜产量、粮食播面、生态价值“三增加”。

在长胜镇法沙村,村民们正在采摘辣椒打包发往深圳销售。和别的地方不同,这里的蔬菜大棚全部建在山上。长胜镇党委副书记钟金平说,县里帮忙出了招,按照“县出资、乡建设、村管理、户种植”的建管模式,由县农投公司为投资主体开发建设,按照每亩每年2000元的标准再返租给农户种植。建设资金问题解决了,种菜的水土等如何做到配套?当地将原来荒山表层的页岩土堆积在一起,通过半年时间风化,然后从低洼处运来“客土”,再将底肥、风化土、“客土”搅拌在一起,用于提高土壤肥力。通过“提灌”方法,从附近河流将水引入大棚。

通过开创新模式,经过高效整治,宁都首个规模建设的“大棚上山”高标准千亩蔬菜基地在法沙村建成。完善的配套,让法沙村附近350户种植大户将田中的蔬菜全部搬上了山。这样的创新种植模式,也为当地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增加了“底气”。

欧阳兴、中国江西新闻网全媒体记者杜宇蔚/文

请您点题

信息日报倾力打造推出的《读懂党报》《政事一周》《强县观察》栏目已受读者广泛关注和好评。本文素材为大江大数据研究中心搜索梳理提供,未经报道对象审阅,如有遗漏,相关素材可发至邮箱:88646554@qq.com,或致电13970088875。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