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和楚军区别?楚军是什么地方军?

曾、左、李是镇压太天国运动的三个功臣,曾国藩的湘军以安庆为据点沿长江而下重点围攻天京;

左宗棠兵进浙江,与湘军成掎角之势;

李鸿章率部驰援上海,收复苏州、常州、镇江等军事重镇,切断太军的后援之路。

这三路大军形成强有力的包围圈,最终剿灭了持续十四年的太天国之患。

也从这个时期开始,团练成了朝廷赖以生存的主力军,曾国藩开启了代中国兵为将有的先河,成为代军阀的鼻祖。

虽然左宗棠和李鸿章都出曾国藩幕府,但他们后来组建的军队分别称为“楚军”和“淮军”,那么,同样是出自湘军,为何会有不同的叫法呢?

首先来看看淮军。

其实,湘军和淮军的区别较为明显,两者兵源招募的地域不同,一个来自湖南,一个来自安徽,因而在叫法上有所不同。

又因淮军是在曾国藩的大力主张下筹建的,且仿湘军建制而成,所以又有湘淮不分家的说法。

要说湘军和淮军最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李鸿章注重以西洋火器武装淮军,而湘军仍然是传统的冷兵器军队。

再来看看楚军。

左宗棠籍贯湖南,所募之团练也大部来自湖南,那么他的军队称为“楚军”就值得说道说道了。

曾国藩所创建的湘军和湖南的简称“湘”字有所不同,湘军的士兵全都出自湖南不假,但却仅限于湖南湘乡县一地。

湘军取名就是源于湘乡的“湘”,而不是湖南。

左宗棠所部之所以称为“楚军”,这才是取湖南之意,因为在战国时期,湖南属于楚国,因此才有“楚军”这个称谓。

虽然楚军也是来源于湘军,同根同种,可两者之间的差别不仅仅是地域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楚军和湘军在建制上也有明显的区别。

早在左宗棠被受命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的那天起,他就想招募二千五百名湖南团练助曾国藩一臂之力。

就在他准备物色营官之时,曾国藩下令让他募勇五千,训练成军后开赴安徽,而当时的湘军,也只有一万一千余人而已。

咸丰十年(1860年)三月,曾国藩让弟弟曾国荃包围安庆准备发起总攻。

为了解安庆之围,太军进行二次西征,。

大军分南北两路:北路由陈玉成统率,自天京渡江,西趋武汉;

南路军由李秀成率主力沿长江南岸向西挺,计划与陈玉成部会师武汉。

而李世贤部向皖南、赣东北推移,牵制曾国藩的祁门大营。

因为曾国荃率主力围攻安庆,皖南后路一带就显得兵力空虚了,所以他赶紧让左宗棠率军前来驰援。

当年的八月初八日,在曾国藩的一再催促下,左宗棠定军号为“楚军”,率部从长沙出发,开赴皖南。

楚军的基础就是湘军王鑫的老营,之后再增募新勇。

左宗棠之所以定名“楚军”,是因为湘军连年征募,一个县城已经很难招募一军了,因此需要在湖南全省内招募才能组成一军,这是形势所逼。

当然,楚军和湘军的最大不同绝不是地域的差别。

首先在选兵上,他们都遵循由统领选营官、营官选哨官、哨官选兵的思路,以保证兵为将有这个大前提,同时兵勇都强调要选朴实的农民;

其次,湘、楚两军都设立了营务处,负责全军的指挥、管理;

再者,兵勇的月薪银都是4.2两。

至于区别,除了兵源来源不同之外,首先湘军多是文士出任营官,楚军的营官多为武人,营官的秉也不再一味强调为人朴实,而是更注重能拼命,敢打硬仗。

第三,左宗棠设立了湘军没有的总哨,并且专门为王鑫旧部设立了四旗。

在薪水方面也略有不同,如此夫长、火夫的薪水是每月3两,而湘军稍多,为3.3两。

此外楚军还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统领多兼任营官,这样做不但可以节省军费,而且统领能直接接触士兵,促进了解和增进感情,这样打仗更为便利;

二是注重营务处,并且严格挑选有经验、有威望的人进入营务处,以确保营务处的军令畅通。

不管是淮军还是楚军,他们源于湘军却又做出了重大的改变,淮军立足洋枪洋炮,楚军立足将兵之间的便捷沟通。

这两支队伍成立后,实事求是地说,其战斗力都比湘军更加强悍。

“楚军”一般都是指清末左宗棠的团练武装,他1860年与曾国藩分道扬镳,单独立户建军,士兵大多来自洞庭湖周边地区,为和湘军区别,故名楚军。

楚军最早是江忠源的部队,后来江忠源战死,余部和左宗棠自己招的一部分人组成了新楚军。跟李鸿章的淮军,曾国藩的湘军出于同一个时期背景下,都是封疆大吏在清廷的允许下组织的。“楚军”一般都是指清末左宗棠的团练武装,他1860年与曾国藩分道扬镳,单独立户建军,士兵大多来自洞庭湖周边地区,为和湘军区别,故名楚军。

扩展资料:

楚军,或称新宁勇,在湘军中资历最老。楚军以左宗棠为统帅,由王鑫之堂弟王开化总领全军营务处,刘典、杨昌浚副之,军饱由湖南巡抚饬局给领。咸丰十年六月(1860年7月),楚军在左宗棠的率领下于长沙城外加紧训练,准备开赴镇压太天国农民起义的战场。

早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的雷再浩起义之前就已发端,即有江忠源所办的民团;并参与了对雷再浩起义的镇压。两年后李沅发起义时;又有刘长佑、刘坤一纠集的四乡二十八村乡勇。此时的新宁团练,即为楚勇的前身。其后江忠源奉命募勇以剿太军,在原来团练的基础上建立了楚军。楚军建立之始,就表现了它的强悍与凶狠,与其时八旗、绿营相比显示了更强的战斗力。如解围桂林城、伏击薏衣渡、强守长沙南门天心阁、牧浏阳会党起义等役,太军的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都是与楚军的作战中先后受伤而阵亡的。楚军由此声名大震;其头目江忠源则以军功被擢为安徽巡抚。随后湖南及各省纷纷效楚勇而办起了团练,曾国藩亦在此时以礼部侍郎衔团练于长沙,各项组织─仿楚营,仅略加变动而已。湘军亦自此而兴。王定安说:“楚军之兴,湘军之萌”“江作先声,曾继其武”。

楚军亦受清政府的重视,早在咸丰三年(1853)江忠源就以一名在籍知县升为巡抚,而曾国藩这个在籍侍郎却多年求一封疆而不可得,长期客寄虚悬。就是早任知府的胡林翼,也只是在江忠源死后三年才实授鄂抚。其后刘长佑由一拔贡九年十迁于咸丰十年(1860)授为桂抚,不到两年又升粤督,再升为直隶总督。刘坤一为第三任楚军统帅,亦是十年十迁寄疆赣省,实望其与曾、左湘军抗衡。另江忠义、萧启江、李明惠、席宝田等楚军悍将也都位于抚、藩、提诸要职。这个派系人数不多,又因江忠源死得过早,在镇压太军的过程中未能唱主角,但曾等湘军头目从来对其不敢小觑,在中兴的十余年及其后的历史中,并一直受到清政府的青睐,不曾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