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治气!成都出台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行动方案

2021年,成都大气污染治理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9天、同比增加13天,优良率81.9%,是2013年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以来最高纪录;PM2.5浓度降至39.8微克/立方米,臭氧等其余五项指标达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遥望雪山约70天,不断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

为持续巩固大气治理成效,让“锦城蓝”为公园城市添彩,3月23日,成都市“三大战役”领导小组出台《成都市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行动方案》。据了解,该方案包括协同降碳、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综合执法、科技治气六大方面共计50项举措。

大气污染防治路线图已定,“六大行动”将陆续开展,深入实施铁腕治气,大力推进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022年度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任务。

【协同降碳行动】

力争新增新能源汽车10万辆

4月底前,研究制定“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和2022年度分解实施方案。2022年全市新增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8万辆以上,力争达到10万辆。全市力争实现公交车(除预留应急运力)、巡游出租车全部纯电动化。

加快新能源充(换)电及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十四五”期间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和2022年度分解实施方案,优化充换电基础设施和加氢站布局。2022年,全市新增充(换)电站不低于350座、充电桩不低于20000个。

进一步发挥成都市水电价格优势,禁止新建、改建扩建燃煤、生物质锅炉,加大电能替代力度,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行动。

【控车减油行动】

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不低于48%

加快建设城市绿色出行体系,深入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慢行交通设施建设和共享单车健康发展。2022年,中心城区(11+2)内绿色出行率不低于67%,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不低于48%。

建立超标车辆信息互通和联合监管机制。生态环境、公安交管部门定期将路检路查、入户抽测、黑车抓拍发现的柴油车排放超标和处罚信息函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

在强化加油站、油品质量监管方面,推进全市加油站安装油气回收在线监测系统,年汽油销售量5000吨以上加油站安装油气处理装置,并按规范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4月底前,完成中心城区(11+2)区域内绿色标杆加油站评选;10月底前,完成全市其他区域绿色标杆加油站评选。

【治污减排行动】

开展“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占比,通过上大压小、资源整合等方式降低钢材、建材、石化等重点高耗能产业占比。

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回头看”行动。5月底前,以中心城区(11+2)各区交界区域为重点,开展一轮“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行动。12月底前,督促指导企业对达不到超低排放指标要求的环节进行改造提升。在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或重大活动期间,实施驻点帮扶,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各项减排措施。

组织对全市涉VOCs企业废气收集情况、排放浓度、废气去除率等完成一轮检查抽测,抽查比例不低于企业总数的30%,且排污许可重点管理企业全覆盖。组织问题企业于10月底前完成整治提升。

【清洁降尘行动】

实施道路扬尘负荷监测评估

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持续提高工地扬尘防控水、加强施工扬尘和VOCs污染防控、全面强化渣土处置扬尘防控……在清洁降尘行动中,对容易造成扬尘的场所和工作做了各项详细治理规定。

全市新取得土地项目原则上全面推进装配式建设方式,装配率不低于40%。全市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加强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和冲洗除尘,实施道路扬尘负荷监测和评估。

科学编制本辖区内建筑垃圾运输线路,合理安排运输时段,实现“定点、定线、定时、定车、定责”五定运输管理。加强建筑垃圾运输线路管控和联合执法。

【综合执法行动】

严厉打击排放超标车辆上路

加大对“两高”企业依证排污以及环境信息依法公开情况检查力度,重点核查污染物排放浓度及排放量、无组织排放控制、特殊时段排放控制等要求的落实情况。严厉打击“两高”企业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等各类违法行为。在夏季臭氧防控和冬季战役期间,组织调度全市生态环境执法力量开展大气污染防控“一号行动”,配套开展监督监测。

在移动源领域综合检查和执法方面,强化“环保取证、公安处罚、交通维修”的联合监管执法,结合常态化路检路查、黑车抓拍和群众举报查处等多种执法手段,严厉打击排放超标车辆上路行驶的违法行为。

【科学治气行动】

优化整合各类大气监管数据

作为成都治气的有力武器,科技治气今年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依托政务数据共享台,发挥成都数智环境系统优势,优化整合各类大气监管数据,包括卫星遥感数据、污染源清单、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科研监测数据等,加强与经信、公安、住建、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务、气象等部门协作,建立工业企业、工地、汽修、机动车等重点源相关信息共享机制,将现有数据应用于日常工作调度、夏季臭氧防控、冬季战役、重污染天气应急和重大活动保障。

同时,建立全市主要交通干道、高速公路的车流量、ETC通行量、重点货运车辆、预约网约车、巡游出租车GPS信息等数据共享机制。

持续强化大气科研方面,推进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与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一期建设任务,开展第四期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集中出渣点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研究。(记者 李菲菲)